我國面食文化源遠流長,灌湯包作為一種特色的面食,皮薄筋軟又餡足、餡料鮮嫩、湯汁醇濃,一吮滿口汁,是灌湯包入口的初印象。隨著
面食機械制造業的深入發展,真空
和面機、
滾揉機、搟皮機等科技成果的落地應用,使灌湯包和面、拌餡、搟皮工序自動化操作成為可能。
灌湯包,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面食類美食小吃,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,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,當時稱灌漿饅頭,也叫灌湯包子。后經過千年的傳承與技藝改良,時至今日,盡管灌湯包種類多樣,但是吃灌湯包子,湯汁始終是存在列第一位,餡料次之,面皮在其后。整體上,灌湯包有著鮮嫩多汁、湯汁濃郁、餡料豐足、皮薄如紙且有嚼勁等的特點。
例如河南開封的灌湯包的皮薄晶瑩剔透,內有肉餡,底層有鮮湯,灌湯流油,湯汁醇正濃郁、入口油而不膩;青島的一家灌湯包,餡料多樣且足,皮薄有韌性;南京的灌湯包形式美觀,色白如玉、湯汁豐富、口味鮮香。其中,灌湯皮很薄,皮薄似紙,似乎吹彈可破,里面的餡料一覽無余,更讓人食欲大增。
當前,從加工技藝來看,灌湯包主要采取手工制作,經過和面、醒發、餡料混合、搟皮、包餡、蒸制等工序加工而成。據了解,實現包子灌湯流油,餡料鮮嫩,要選用“七分瘦三分肥”豬肉,然后拌餡時要不停拍打,直到把餡料扯長絲而不斷為止。而湯皮制作更講究,要經過搓、摔、拉、拽,三貼水、三貼面過程,才能光滑筋柔。
不僅如此,由于要達到灌湯包皮薄如紙,所以每一兩面團制作成5個面皮,而且搟皮力度要均衡,另外每個包子捏出18-24個褶紋。可見,單純手工制作對工人加工技藝要求很高,勞動強度大,產能相對不高。有工人也曾說道“一天下來,不停地和面、拍打餡料、搟皮,勞動強度太大,胳膊酸痛不止。”
為了減輕工人勞動強度,也為了提高灌湯包制作效率,有廠家在和面、拌餡、搟皮環節引入真空和面機、滾揉機、搟皮機,實現灌湯包半自動化生產加工。通過真空和面機進行面團揉制,制作湯皮,機器由于是在真空條件下模擬手工和面的原理,可使面筋網絡快速形成,使面的筋性、咬勁、拉力增強,制成的湯皮光滑又筋柔。
在餡料制作環節,采用滾揉機攪拌餡料,可實現對灌湯包餡料自動上下翻動,滾揉、摔打,餡料間相互擠壓,既減輕人工不停地拌料又拍打餡料的勞動強度,又能夠使餡料扯長絲而不斷,肉質細嫩,口感好。而自動搟皮機用于湯皮的制作,由于是仿手工搟皮,制出的湯皮光滑有嚼勁。另外,湯皮厚薄可根據工藝要求隨時調節,生產出的湯皮皮薄如紙。
灌湯包雖然和面、拌餡、搟皮等工序實現了已實現了自動化操作,大大減輕了工人們的勞動強度,提高效率,但是包餡、捏褶紋環節仍是依靠人工操作,主要是因餡料是經過速凍的豬皮凍等餡料,傳統包餡機沒有用武之地,因此無法實現批量化、流水線作業,整體生產效率和產能仍然不高,難以滿足當下市場需求的訂單量。對此,面食機械設備制造企業要根據餡料的特點,研發出適合灌湯包包餡的機器,為推動灌湯包工業化、流水線生產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我要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