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衢江區將茶產業轉型升級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,持續提高茶產業競爭力,增強茶科技驅動力,提升茶文化引領力,推動茶葉變身“茶業”,助力茶農茶企穩步增收。2023年,全區茶產業總面積3.36萬畝,產量1806噸,全產業鏈產值突破3.3億元,產量、產值分別同比增長4.6%、6.2%,帶動5000余戶農戶增收8500萬元。
一、聚焦科技驅動力,推動茶葉品改升級
一是推廣良種,品種結構不斷優化。開展茶樹良種推廣,引進龍井43、安吉白茶、黃化系列等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優新品種,并實行早、中、晚品種合理搭配。與省農科院合作選育本土優質早生茶樹新品種——衢州特早,將于今年建立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25畝,預計可比最早上市的“烏牛早”采摘時間提早10天。截至目前,全區優新品種茶園面積2.1萬畝,良種化率62.5%,列全市第一,被評為省茶樹良種化先進縣。二是創新技術,效率效益快速增長。選擇6個示范基地推廣茶園機采、香茶加工兩大核心技術。因地制宜采取全自動、雙人機、單人機等茶園機采作業模式,推廣面積5000余畝。其中,一臺雙人采茶機效率可抵30個采茶工,中低檔鮮葉的機采成本較人工采摘下降75%。推廣香茶加工技術,改變以往只采摘春茶的生產模式,將采摘時間延長至10月底,全區夏秋茶可采面積2萬余畝,夏秋茶資源利用率60%。三是加強培養,專業人才技能進階。組建農技專家服務隊,開展送服務下鄉、送培訓到村、送技術到茶園活動。充分發揮茶業協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,組織茶企茶農開展產業培訓、品牌營銷、茶文化普及等服務,推動“農創客”“新農人”等高素質人才不斷涌現。近三年,培育專業評茶員、茶葉土專家、鄉村工匠等100余人。2023年,該區茶葉加工能手在衢州首屆斗茶大賽中包攬前四名。
二、聚焦產業競爭力,打造共富發展平臺
一是要素保障,推動產業集聚。近五年來,統籌資金4350萬元扶持茶產業發展,主要用于優新品種種植、茶廠新建、現代化種植技術推廣等,全方位賦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。截至目前,全區擁有30畝以上的規模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、家庭農場96家,規模初制茶廠24個,建成良種種植、名優茶加工等生態化示范基地8個,大山茶葉公司、大坪埂茶業公司等9家茶企新建茶廠全部通過SC認證。
二是搭建平臺,開拓多元市場。構建“專賣店+連鎖店+電商+市場+出口”多元化銷售體系,鼓勵茶企開設連鎖店、專賣店,扶持大山公司、青萍農場等主體開展電子商務銷售,目前已建立品牌茶葉專賣店、連鎖店5家,打造電商銷售品牌4個。以松陽、安吉、杭州為主要市場開展茶葉批發,以硯池、坪山茶葉公司為核心推動茶葉出口至中東、加拿大、東南亞等地。
三是聯結帶動,茶企茶農雙贏。充分發揮龍頭茶企、茶葉專業合作社帶動作用,引導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、茶農等簽訂產銷合同,構建完善茶企、茶園、茶農利益分享機制。如硯池茶葉公司通過訂單收購茶農的茶青,再加工出口。2023年出口茶葉150多噸,惠及衢江、龍游等地茶農3000余戶,每年支付季節性雇工工資150余萬元。
三、聚焦文化引領力,打響茶葉特色品牌
一是深挖文化內涵,講好茶葉故事。依托茶葉產銷千年歷史,以衢州玉露茶為核心,充分整理、挖掘其“信安白毛尖”“仙霞茶”稱號背后的歷史典故、鄉土文化、茶道禮法,與茶舞觀賞、飲茶禮儀相結合,推出采茶舞《茶香茶韻》、宣傳曲《茶香嶺洋》、“茶露露”卡通形象等文化產品。目前,全區共打造“大山”“輝屏貢茶”“大霧源”等企業品牌11個,先后獲浙江省名茶、浙江綠茶博覽會金獎等獎項36次。
二是建立標準體系,提升茶葉品質。制定《衢州玉露茶生產技術規程》省級團體標準,構建標準生產環境、產品檢驗檢測、質量安全溯源及農資市場監管四大體系。指導全區茶葉生產基地配備評茶室、檢測室等加工場所,推進茶葉全產業鏈標準化建設。編制衢州玉露茶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圖、風險防控手冊。衢州玉露茶上榜2022年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名單。
三是推動茶旅融合,延伸發展空間。突出茶文化與休閑旅游、文創研學等要素融合,設置茶樹品種展示園、茶葉采摘體驗園、茶葉加工展示廳等創新業態,持續延伸茶產業鏈條。如嶺洋鄉推進“越嶺漂洋、茶找未來”“一片葉”等項目,建設茶文化廣場、茶主題民宿等場所,舉辦茶藝展示、開茶節等活動,推出抹茶魚頭、抹茶豆腐等特色菜品,茶相關產品年銷售額5000余萬元。
我要評論